景观灯关了后,“素颜版”上海视频刷屏!我们应打造怎样的城市夜景?
最近
一条短短10秒钟的“素颜版”上海夜景
在朋友圈刷屏
引来诸多点赞:
“素颜也大气!”
“素颜版”上海视频截图
这条刷屏的短视频画面,是无人机航拍的上海陆家嘴夜景。其时正逢上海暂停开放黄浦江沿岸外滩、北外滩、小陆家嘴地区的景观照明,人们眼中熟悉的五色上海变成了以深蓝色夜空、暗色楼宇和银色楼宇灯光为主的“素颜”版,显示出一种别样的美。
为此,不少人对“素颜”版夜景赞叹有加,希望这样的做法继续坚持下去;也有人提出,景观照明对城市的夜生活、夜消费的氛围打造必不可少,不应一关了之。
在拉动经济发展和支持节能环保之间
我们究竟需要营造
怎样的城市夜景?
又应如何尽可能避免
不必要的“光污染”?
浦东滨江休闲带景观。
景观灯过亮、过彩引发吐槽
“光污染”在上海已正式入法
当下,国内不少旅游城市都在大力推行夜经济、夜消费,景观灯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在上海,每到节假日的夜晚,外滩沿线和小陆家嘴地区彩灯亮起、黄浦江上彩船游弋,成为海内外游客眼中一道令人惊艳的风景线;在夜游发达的西安,各色景观灯勾勒出古建筑和古城墙轮廓,常常令游客流连忘返……如果没有这些景观灯,人们的夜间出行和消费愿望无疑将大大降低。但不可否认的是,过多过亮的景观灯,也会招来“光污染”争议。
在社交媒体上输入“景观灯”“光污染”关键字,与之有关的讨论层出不穷。
城市中高亮度的彩灯随处可见,树下的射灯也会产生直射人眼的角度。
无论人们对此是否有足够的意识,“光污染”已成为继废气、废水、废渣和噪声之后的一种新的环境污染源。当人们长期处于高亮度的炫彩灯光环境中,将产生一系列生理不适,如头晕目眩、入睡困难乃至影响人体免疫系统等。因此,今年8月1日起,《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的决定》正式施行,“光污染”首次正式入法。
怎样的景观灯才是“适宜的”?
上海提供了一些成功的样本
除了对强光“审美疲劳”,今夏的极端高温也令人们更加关注节能环保,关闭了部分景观灯的“素颜版”上海获得大量点赞也就并不意外。那么,怎样的景观灯会构成“光污染”?景观灯如何设置才是“适宜的”?
在国际照明委员会副主席、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郝洛西看来,除了节能环保和避免“光污染”,城市景观灯的设置还应讲究适宜和整体美感。“不同城市的发展背景、风貌肌理、尺度形态、主要受众等都存在差别,审美上也见仁见智,‘适宜’和‘美感’没有统一标准。”
不过郝洛西认为,目前上海的景观灯实践中,杨浦、浦东滨江步道的灯光设计提供了一些成功的样本,其主要特点是景观灯的设置与地域风貌契合,沿线建筑上灯光的亮度平衡得比较好,整体营造出一种夜晚的宁静、舒适之感。
记者周末实地探访
杨浦滨江和浦东滨江夜景后发现
这两个区域的景观灯设置
确有可圈可点之处
↓
其中,杨浦滨江区域的杨浦大桥主立面的灯光为红、黄、白三色,桥身和桥墩部分区域处理成较暗的深色,并不一味追求高亮度,斜拉索由暗变明的节奏也很舒缓。
杨浦大桥的景观灯并不追求高亮度。
杨浦滨江部分路段仅用低角度的地灯提供必要照明。
高约35厘米、加了灯罩的黑色筒灯,不会直射入人眼。
在市民游客漫步休闲的杨浦滨江步道,各种景观灯的设置也颇有讲究:路边草坪或绿植中设置的黑色筒状灯约35厘米高,顶部加了黑色灯罩,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不会被这个高度的灯光直射眼睛;步道旁的栏杆和供休憩的座椅上,灯光被安装在栏杆内侧靠下的位置,靠照向地面后反射的灯光提供照明,人们几乎很难察觉灯管的存在;部分滨江步道路段选择尽量少地铺设景观灯,只用高过脚踝几厘米的柔和的地灯提供必要的照明……在柔和灯光打造的环境中,三五成群的人们漫步于此,或喁喁细语、或默然前行,几乎听不到高声喧哗的声音。
相比杨浦滨江,靠近其昌栈码头的浦东滨江段的夜景灯光更为“克制”,大片区域仅提供必要的路灯照明,步道边的“树岛”、沿江的座椅、花坛都处于景观灯“留白”状态,江边的圆形景观灯也并未点亮。远远望去,黄浦江对岸和附近高楼上的灯光仍璀璨,而人们坐在这片相对灯光稀少的区域,吹着习习江风聊天,正是夜晚宁静平和的感觉。
浦东滨江围栏上方的圆形景观灯并未点亮。
江边的小型树岛不设置景观灯。
景观灯是越暗越好吗?
上海现代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照明研究设计所所长杨赟认为,过度照明肯定不对,但全部关灯也不是适合陆家嘴的模式。
“陆家嘴不仅是上海和中国国际化发展水平的一种代言,又集合了历史、改革开放、未来发展等几个代表性城区,其整体形象既要考虑上海本地居民、海内外游客的观感,还要向人们展示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承担了对内对外的城市营销功能。”杨赟说,鉴于这些考虑,陆家嘴的景观是“浓妆”还是“素颜”需要分场合分时段,其“浓妆”时段可以有更艺术化、更有创意的呈现。
国外有不少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事实上,在景观灯建设方面,国外有不少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与我国近年的快速发展不同,国外众多城市已经完成了多轮的产业更新与迭代,在景观照明方面对应的城市管理政策也更为完善。
比如,日本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也饱受城市“光污染”之苦,随后通过近20年的努力完善了相关的管理政策、专业标准、建设实施要求等工作,打造出了全球公认的高品质夜环境。其主要特点在于,不采用过多的投资建设夜景灯光,而是根据商业、居民、交通等不同功能区域的定位和需求合理布设灯光,在坚持适度的同时,也尽量体现当地的风貌和文化特色;
澳大利亚悉尼在“光污染”上控制严格,一幢建筑上的夜景招牌的颜色、位置、表面亮度都需要提前报备;
新加坡从都市区规划到城市设计导则等上位政策中,都对夜景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其近年的城市建设广受称赞……此外,许多国外好的夜景案例如纽约的高线公园、伦敦的金丝雀码头等,其背后不仅仅是“灯光效果”,更有与之配套的运营管理措施。
在绿化带内安装彩灯的情况很常见。
杨树浦路上一处照明灯十分晃眼。
专家:长住居民需求应特别关注
与此同时,对于致力于打造城市夜经济、夜消费的国内城市而言,城市夜景营造不应仅限于夜景灯光。
“更多时候我们讲的是城市‘夜晚风貌’,也就是说不应只把目光聚集在夜景灯光上,而是应该结合城市自身的发展特征、基底风貌的文化特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诉求等,通过规划、建筑、景观、生态环境等多专业、多领域的整体性布局和建设,最终实现城市夜晚风貌的品质提升,这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郝洛西说,如果一定要聚焦到城市照明,夜景建设需满足三大原则:符合国家大政方针,满足各类专业标准规范,在公众层面能提供安全、舒适、健康且能够体现城市文化的户外活动光环境。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高品质的功能照明也是夜晚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非常多的案例把景观照明作为重点,花了极大的人力物力,最后“感觉满世界都被照亮了,唯独脚下的路看不清”,如部分区域路灯设置不足、小区夜间供居民活动的功能照明不够等。其实,除了景观灯工程,还应看到长住居民的生活空间和出行需求。毕竟,城市的夜晚活力,不只是热门景点、地标片区的活力,更广泛存在的长住居民的活力也是极重要的参考维度。
(本文有删减,原文查看→“素颜版”上海视频刷屏引热议,我们应打造怎样的城市夜景)